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

勞力士與藝術——源遠流長的文化聯結
勞力士以精良品質與精湛工藝享譽全球,成為卓爾不凡與優雅尊貴的象徵。品牌不懈追求卓越,完美詮釋「恒動」這個詞,精益求精、力臻至善,確立自身製錶傳統,並致力與文化藝術界、體育界、探險界的傑出人士與組織,以及保護地球的環保先鋒建立合作關係。

逾半世紀以來,勞力士一直致力與全球各地出色的藝術家與領先的文化機構積極合作,襄助藝術悠久的傳承,繼往開來。勞力士不遺餘力地弘揚優秀文化,例如音樂、建築與 電影,更憑藉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涵蓋廣泛的藝術領域。

勞力士與音樂領域的代言人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涵蓋包括歌劇、古典音樂、爵士樂及世界音樂等多個樂種。除支持傑出人才,勞力士更與享負盛名的機構、樂團及音樂會攜手合作,包括位於倫敦、米蘭、紐約及巴黎的歌劇院,以及兩項古典音樂盛事——奧地利薩爾斯堡藝術節(Salzburg Festival),以及維也納愛樂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演奏會,後者包括精彩紛呈的新年音樂會及仲夏夜音樂會。

勞力士亦與建築藝術淵源匪淺,先後委託米高・格拉夫斯(Michael Graves)、隈研吾(Kengo Kuma)等知名建築師設計了出色的建築作品作為辦公場所。此外,勞力士還贊助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此國際建築展是全球最重大的建築論壇,滙集多種建築理念與辯論議題,並為年輕建築師帶來不竭靈感與深刻啟迪。

勞力士與電影藝術有著深厚淵源。長久以來,勞力士腕錶曾於眾多經典影片之中亮相。時至今日,憑藉對電影藝術和卓越技藝的支持,勞力士已成為電影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品牌與行業權威機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展開合作,榮幸擔任奧斯卡金像獎(Oscars®)頒獎典禮榮譽贊助商,負責綠坊休息室(Greenroom)的招待工作,並支持奧斯卡理事會獎(Governors Awards)頒獎典禮。近年來,勞力士作為洛杉磯奧斯卡電影博物館(Academy Museum of Motion Pictures)創始支持者,協助保存電影行業歷史。此外,勞力士積極推動電影藝術的延續及傳播,並與當代影壇傳奇人物密切合作,如邀請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與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等擔任代言人,共慶電影藝術的發展。

2002年,品牌推出創藝推薦資助計劃(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此計劃涵蓋建築、舞蹈、電影、文學、音樂、戲劇及視覺藝術等多個領域,與各個領域的傑出導師攜手合作,為數十位天賦出眾的藝術家提供指導,幫助其蓬勃發展。

勞力士通過以上種種舉措全力推動藝壇締造卓越成就,促進專業知識世代相傳,為世界文化作出影響深遠的貢獻。

繼往開來
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於2002年創立,以幫助藝術知識與工藝代代相傳為使命。它體現勞力士對卓越的追求,貫徹「恒動」一詞的理念。

勞力士一貫重視知識傳播,不僅在製錶領域傳承不息,亦全力支持藝術及文化領域的人才培育。計劃的理念主張藝術是一個綿延不斷的整體,是數代人豐富經驗的薈萃,所有藝術家皆受惠於前人的智慧結晶。

此資助計劃旨在為藝術新秀提供充足時間學習、創作及成長,計劃奉行勞力士一如既往的宗旨,致力培育卓越人才。

計劃
勞力士秉承品牌尊崇傑出個人成就的傳統,為才華橫溢的藝壇新秀提供寶貴機會,令其與各領域藝術大師結為師徒,在一定時間內接受一對一指導、進行創意合作。這段合作交流的時光成效顯著,同時激發了師生雙方的藝術創作靈感。

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涵蓋領域包括建築、舞蹈、電影、文學、音樂、戲劇及視覺藝術。在其他領域或跨領域中亦有機會進行「開放領域」的指導,指導時段會按各門藝術領域交替分配。

勞力士要求導師和門生在兩年的指導期內,進行不少於六星期的互動。通常他們交流的時間會比要求更長。本計劃鼓勵參與者制定計劃,藉以持續合作建立緊密聯繫,且這份情誼通常延續至指導期結束後。導師與門生的互動形式並無任何限制,雙方可自由決定地點、方式和時間。門生在導師的建議和支持下,自行選定具體計劃進行。在指導期結束前,勞力士會邀請參與者及嘉賓出席公開的週末慶典活動,向各組師徒所獲的成就致意。

導師和門生的甄選
每兩年,由傑出藝術家和藝術從業人士組成的顧問團(每屆輪換)會推薦著名藝術大師成為導師人選。當藝術家同意擔任導師後,勞力士便會連同各位導師確立遴選門生的準則。每一對師徒指導關係均量身定制,因人而異。

年輕藝術家不能直接提交申請,而是由資深專家組成的提名小組提名,每門藝術均設有提名小組。小組負責發掘符合導師要求的門生人選,隨後勞力士會邀請候選人遞交申請。提名小組審視所有申請後,將會於每個藝術領域選出三至四名最終入圍者。最終,由勞力士安排導師與最終入圍者見面,由導師各自挑選一位門生。

影響深遠
二十年來,歷屆門生一致認同,整個過程不僅提供實踐指導,亦令他們大開眼界,領悟深刻。不少門生更指出,本計劃改變他們的一生。他們表示,此次經驗加深了他們對本門藝術的認知,擺脫了固有的創作思維,提升了他們的信心和國際形象,同時促進了他們與各地藝壇人士的聯繫。

門生所獲得的最終成果各有不同:有人創作了一部小說,有人創作出全新舞台作品,有人在導師的舞蹈團中發展其事業,亦有門生與導師共同創作一件藝術作品等。本計劃影響深遠,惠及年輕門生的未來發展;勞力士亦會繼續與每名門生保持聯繫,並跟進他們的事業動向。除一系列的成果外,往屆部分勞力士門生亦獲任命為各大劇團的藝術總監,部分作品更於威尼斯藝術雙年展(Venice Art Biennale)及國際建築展(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等全球知名展覽中亮相。此外,亦有2010年至2011年的文學門生(翠絲・史密夫,Tracy K. Smith)榮獲2017年至2019年美國桂冠詩人。

傳授知識
許多師徒在指導結束後仍繼續保持交流,部分師徒更在藝術計劃中建立了長久友誼。不少門生亦與計劃中其他領域的門生合作,從不同藝術領域的同儕身上獲得靈感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歷屆門生往往受自身的學藝經歷所啟發,繼而指導其他年輕藝術家,這亦是傳授知識的一大典範,同時詮釋了本計劃的核心。

全球創作群體
二十年來,此指導計劃不斷擴大,演變成一個雲集全球藝術人才的社群,涵蓋不同世代、文化及領域。具體而言,自計劃開展以來,來自110個國家及地區的1,350名年輕藝術家獲提名參加,並因此引起各界專家的關注。共有300名重要人物提名年輕藝術家並確定最終入圍門生人選,另有145名藝術大師和創作翹楚曾擔任本計劃的顧問。

迄今為止,已有58位藝術家擔任導師,他們從36個國家及地區遴選出58位門生。這個全球創作群體的發展實是此計劃的最高成就之一。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的影響力有增無減,彰顯品牌矢志不渝推動知識薪火相傳的決心。

世界知名藝術家
蜚聲全球的導師傾注寶貴時間與出眾才華,襄助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他們分別是:大衛・阿賈耶爵士(Sir David Adjaye)、瑪嘉烈・艾活(Margaret Atwood)、約翰・巴德薩里(John Baldessari,已故)、達哈・班・哲倫(Tahar Ben Jelloun)、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已故)、派提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已故)、大衛・齊柏菲爵士 (Sir David Chipperfield)、米雅・哥圖(Mia Couto)、艾方素・卡朗(Alfonso Cuarón)、 哥連・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已故)、安・德麗莎・迪・姬爾斯美嘉(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奧立佛・愛利亞森(Olafur Eliasson)、布萊恩・伊諾(Brian Eno)、 漢斯・麥努斯·安森柏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威廉・科茜(William Forsythe)、史提芬・費雅斯(Stephen Frears)、吉爾伯托·吉爾(Gilberto Gil)、菲力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艾力謝路・高沙里斯・依拿力圖(Alejandro G. Iñárritu)、彼得・荷爾爵士(Sir Peter Hall,已故)、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麗碧嘉・康(Rebecca Horn)、薩克・胡辛(Zakir Hussain)、鍾・祖娜絲(Joan Jonas)、安尼詩・卡普爵士(Sir Anish Kapoor)、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依利・基利安 (Jiří Kylián)、羅拔・利柏殊(Robert Lepage)、林懷民、菲莉達・萊(Phyllida Lloyd)、史碧克・李(Spike Lee)、林-曼紐・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已故)、華特・默奇(Walter Murch)、奧哈・勒赫林(Ohad Naharin)、美娜・拉兒(Mira Nair)、尤蘇・安多爾(Youssou N’Dour)、潔西・諾曼(Jessye Norman,已故)、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姬絲桃・派特(Crystal Pite)、阿歷斯・羅曼斯基(Alexei Ratmansky)、佳雅・沙維雅荷(Kaija Saariaho)、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彼得・謝勒(Peter Sellars)、阿爾瓦羅・西薩 (Álvaro Siza)、渥雷・索因卡(Wole Soyinka)、朱莉・泰摩(Julie Taymor)、勅使川原三郎(Saburo Teshigawara)、珍妮花・蒂普頓(Jennifer Tipton)、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凱特·霍克(Kate Valk)、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嘉莉・美・雲斯(Carrie Mae Weems)、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張藝謀、平查斯・蘇嘉文(Pinchas Zukerman)及彼得・尊托(Peter Zumthor)。

檔案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