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士隆重舉辦「勞力士藝術節」,慶祝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成立二十週年
延續藝術傳統,回溯崢嶸往昔,紀念輝煌里程碑
作為「藝術傳承・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Arts Initiative)的重要一環,勞力士傾力襄助藝術社群繁榮壯大,推動多個藝術領域蓬勃發展,彰顯品牌長期致力於促進全球文化及藝術興盛卓越的承諾。
勞力士始終力求打破國家、文化及專業界限,鼓勵傑出藝術大師提攜年輕新秀,確保世界藝術傳統代代相傳。為實踐此宗旨,品牌創立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不斷開拓創新。如今,此計劃迎來二十週年紀念。無論就範圍還是規模而言,這項藝術計劃可謂獨樹一幟,呼應勞力士逾百年的製錶技藝傳承,即每一代錶匠皆受惠於前人的智慧結晶。
慶祝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創立二十週年
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見證了品牌對藝術的傾力支持,並切實推動藝壇締造卓越 成就,開創輝煌未來。為紀念這座重大里程碑,勞力士盛邀全球傑出才俊與藝術名宿雲集雅典,共襄藝術節盛會。
勞力士曾先後於紐約、倫敦、威尼斯、墨西哥城、柏林、開普敦與布魯克林舉辦藝術週末活動,而此次藝術節則於雅典舉行。千百年前,這座古老的文化熔爐孕育出蓬勃藝術,此文明瑰寶至今仍指引著我們的當代生活。
藉勞力士藝術節(Rolex Arts Festival)之際,我們得以回溯過往二十年的璀璨成就。公眾亦可趁此難能可貴的契機,見證數十位藝術家之間的精彩切磋,領略知識薪火相傳的累累碩果,它們歷久彌新,更是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賴以為繼的基石。
藝術節滙集眾傑出國際藝術家,他們都曾在創作生涯中受到勞力士傾力扶攜。對藝術人才的扶持充分彰顯了勞力士的創辦理念,亦印證了品牌始終不遺餘力支持全球藝術與文化發展。此舉措主張藝術是一個綿延不斷的整體,是數代人豐富經驗的薈萃,所有藝術家皆受惠於前人的智慧結晶。
吉爾伯托・吉爾(Gilberto Gil)、羅拔・利柏殊(Robert Lepage)、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姬絲桃・派特(Crystal Pite)、茱莉・泰摩(Julie Taymor)、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以及大衛・齊柏菲爵士(Sir David Chipperfield)等二十多位藝術大師慷慨參與創藝推薦資助計劃,並將應邀出席雅典藝術節盛會。
獨樹一幟的藝術計劃
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歷經二十載,給予年輕藝術新秀寶貴機會,令其與各自領域的傳奇大師在一定時間內進行一對一交流。自計劃開展以來,已有來自120個國家及地區的1,350名年輕藝術家獲提名參加;迄今為止,已有63位藝術家擔任導師,他們從41個國家及地區遴選出63位門生。這個全球創作群體舉世矚目,其發展實是此計劃的最高成就之一。
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涵蓋的多個領域,如建築、舞蹈、電影、文學、音樂、 戲劇與視覺藝術等,將於雅典紛呈藝術傑作。屆時,包括導師與往屆門生(現稱「勞力士藝術門生」)在內的一眾世界知名藝術家將交流互動,展現代際傳承的豐碩成果。
從社會與文化層面而言,這項計劃對藝術門生的影響非同尋常。從開普敦巴克斯特 戲劇中心(Baxter Theatre)行政總裁兼藝術總監蘿拉・福特(Lara Foot)、美國桂冠詩人翠絲・史密夫(Tracy K. Smith),到受僱於各大世界著名芭蕾舞團的美國 編舞家邁爾斯・戴卓爾(Myles Thatcher),多位才俊憑藉自身實力躋身藝術領袖之列,並對世界文化作出卓著貢獻。在與年輕才俊的深入交流中,導師們亦備受鼓舞。逾二十年來,全球眾多藝術家陸續受益於這項計劃,不懈推動世界文化全面發展。2004年至2005年度視覺藝術導師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曾表示:「我抱著學習心態參與這項計劃。良師從不恥於向學生請教。」
受其他藝術領域同儕的激勵與挑戰,藝術門生亦積極展開跨界合作。為鼓勵藝術共創,勞力士專門設立特別合作基金,推動藝術家之間的交流。
勞力士藝術節向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致敬
勞力士首次舉辦為期一整週的藝術交流慶典,包括5月22日至25日的前奏節目,以及26日至28日的正式節慶,向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創立二十週年致敬。屆時,受勞力士扶持的傑出國際藝術家將攜作品矚目亮相。
為期四天的前奏節目主要面向希臘學生與年輕藝術人才,薈萃全球各地及希臘本地的藝術家,舉辦公開對談、研討會、大師班與音樂會。
在此期間,當地藝界領袖將攜手勞力士導師及藝術門生,聯合舉辦12場免費公共藝術活動,雅典民眾亦有機會參與其中,深度領略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慶典活動之精髓。
藝術週期間,80位勞力士導師及藝術門生將齊聚雅典的九所合作機構與場館,亮相舞台、畫廊及公共空間,並通過30場表演、活動與對談,演繹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的 核心主題:慷慨分享及其深遠影響,藝術的薪火傳承及藝術門生在全球各地持續開展的創意合作。
勞力士藝術節期間將舉辦多場跨領域藝術交流活動,譬如表演、展覽、閱讀、放映、對談及裝置藝術,涵蓋:
建築
• 沙哈・阿里・凱雅爾(Sahel Alhiyari)、歌莉雅・卡布拉爾(Gloria Cabral)、瑪利林・伊素福・卡馬拉(Mariam Issoufou Kamara)、西蒙・奇斯(Simon Kretz)以及趙揚等五位勞力士建築門生舉辦聯合展覽。他們將對彼此選擇的建築或項目發表評述,帶領觀眾遨遊世界,踏足中國、約旦、尼日爾、瑞士與巴拉圭。
舞蹈
• 舞蹈門生胡迪亞・杜妮(Khoudia Touré)與本地藝術家攜手重新演繹舞蹈新作《ÓRÓ》。
• 勞力士舞蹈門生阿杜・福島(Eduardo Fukushima)與邁爾斯・戴卓爾奉上雙場新作表演。
電影
• 勞力士門生佳奧・貝爾(Kyle Bell)、安瑪莉・賈絲兒(Annemarie Jacir)、約書亞・曼德斯(Josué Méndez)、莎蓮娜・穆加(Celina Murga)、奧古斯蒂娜・聖馬田(Agustina San Martín)、湯姆・修法勒(Tom Shoval)以及柴坦亞・塔哈尼(Chaitanya Tamhane)聯袂舉辦夜間戶外放映會。眾門生將呈獻短片佳作或新作精選片段,帶領觀眾領略電影藝術紛繁多樣的全球化視角。電影製作人將逐一介紹自己的電影作品。電影導演兼前電影導師美娜・拉兒(Mira Nair)將擔任放映會主持人。
文學
• 保加利亞作家米羅斯拉夫・潘科夫(Miroslav Penkov)將隆重介紹數碼文學計劃《A Word in Your Ear》背後的八位全球共著作者,包括文學門生娜奧美・阿德曼(Naomi Alderman)、安東尼奧・加西亞・安琪兒(Antonio García Ángel)、艾登・奧武梅(Edem Awumey)、哥連・巴雷特(Colin Barrett)、胡利安・福克斯(Julían Fuks)、茱莉亞・李(Julia Leigh)、米羅斯拉夫・潘科夫與翠絲・史密夫。
音樂
• 受史塔洛斯尼亞可斯基金會文化中心(Stavros Niarchos Foundation Cultural Center)委託,勞力士音樂門生寶芝・佐佐木(Pauchi Sasaki)將在勞力士藝術節上於舞蹈噴泉水道(Dancing Fountains at the Canal)首演《ARTEMIS: Fountain》。這位作曲家兼表演者將與希臘合唱團 CHÓRES 的 30 位演唱家共同演繹音樂作品。
• 觀眾亦將欣賞到勞力士音樂門生、澳洲作曲家兼表演者賓・福斯特(Ben Frost)創作的聲音裝置。該裝置專為雅典音樂廳的翠安蒂音樂廳(Megaron’s Alexandra Trianti Hall)設計,30多台音響高懸於頂,營造不斷變幻流動的聲景,將觀眾重重環繞。
• 閉幕音樂會由音樂門生蒂娜・艾爾維迪迪(Dina Elwedidi)、奧雷利奧・馬天尼斯(Aurelio Martínez)與馬古斯・吉爾摩(Marcus Gilmore)率領埃及、洪都拉斯/加里富納及美國樂團呈獻。蒂娜・艾爾維迪迪的導師、巴西傳奇唱作人吉爾伯托・吉爾亦會擔綱特邀嘉賓客串演出。
戲劇
• 戲劇門生雲妮・韋特(Whitney White)將傾情演繹作品《Unpathed Waters, Undreamed Shores》,將莎士比亞獨有的文字與原創劇本及音樂相結合,探討移民、跨境以及意想不到的人際關係等主題。
• 戲劇門生塞巴斯提安・蘇洛贊諾・羅德里格斯(Sebastián Solórzano Rodríguez)將帶來個人表演《[÷] v.0.8 : Boléro》,僅運用光影變化與藝術家的微妙呼吸,營造引人入勝的戲劇氛圍,令觀眾忘我沉醉。
視覺藝術
• 八位視覺藝術門生——山米・巴洛吉(Sammy Baloji)、亞曆山祖・西沙高(Alejandro Cesarco)、半田真規(Masanori Handa)、尼古拉斯・何堡(Nicholas Hlobo)、馬提奧・洛佩茲(Mateo López)、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卡美拉・洛迪古斯・翠安娜(Camila Rodríguez Triana)與馬提亞斯・懷瑟(Matthias Weischer)攜手舉辦新作群展,回顧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崢嶸二十載。
裝置、表演與對談
勞力士藝術節期間,公眾將欣賞到勞力士門生創作的裝置作品與表演,並參與藝術對談。
• 電影門生安瑪莉・賈絲兒與文學門生哥連・巴雷特於創藝推薦資助計劃中相識並成為藝術搭檔,二人將探討正在創作的電影項目,勞力士導師柯姆・托賓亦受邀參與。
• 戲劇門生瑪雅・斯畢(Maya Zbib)、舞蹈門生李・賽勒(Lee Serle)與視覺藝術門生馬提奧・洛佩茲於創藝推薦資助計劃中相識並成為藝術搭檔,他們將呈獻並探討共創作品《Listening to the Walls Wear Off Their Colour》。
• 由嘉莉・美・雲斯(Carrie Mae Weems)、薩克・胡辛及華斯高・門東薩(Vasco Mendonça)等多位勞力士門生及導師組成的多元團體「創意魔力」(Creative Alchemy)將進行一場包羅萬象的討論,探討啟發藝術共創不可多得的必備條件,分享對影響與 啟示的獨到見解。
• 兩位勞力士導師——戲劇導演茱莉・泰摩與作家柏娜汀・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以及希臘導演兼編舞家迪米特里斯・帕帕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將一同追憶那些曾在其職業生涯中給予指導、敦促、激勵與支持的人士。三人將回顧自身藝術發展道路,並探討分享知識的經歷。
• 戲劇門生蘿拉・福特、視覺藝術門生山米・巴洛吉以及舞蹈門生桑吉加與祖拿迪・傑摩爾・森迪(Junaid Semal Sendi)將共同探討其藝術作品產生的廣泛社會、文化與政治影響,以及藝術家本人超越作品以外的影響力。
• 裝置:《Dream Wall》,由莎蓮娜・卡密爾(Selina Cartmell)創作,觀眾可在一張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夢想。《Los Tiempos》,由費德利哥・利昂(Federico León)創作,藉由一台自動演奏鋼琴,回顧這位藝術家數年來的音樂作品。《Repetition Compulsion》, 由舞蹈門生積遜・阿基拉・宋瑪(Jason Akira Somma)創作,由一面電子哈哈鏡構成,當人們在空間中移動或舞蹈時,鏡中的形象會滑稽地扭曲變形。《Museum of Fiction》,由戲劇門生馬提亞斯・安佩雷斯(Matías Umpierrez)創作,由一組燈箱構成,透過西班牙後獨裁時期的不同視角,重構經典劇作《馬克白》,令人聯想起藝術家的同名跨界作品。
獲益終生,影響深遠
勞力士門生一致認為,創藝推薦資助計劃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實際指導,亦令其眼界大開,深受啟發。這項計劃給予他們改變人生的契機,學藝經驗加深了他們對本門藝術的認識,提升了個人信心與國際形象,同時促進了他們與各地藝壇人士的連繫。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通過這種方式對全球藝術與文化作出卓越貢獻。
多位門生特別提及勞力士提供的合作機遇,以及由此產生的創作啟迪,並表示與其他藝術家的緊密聯結不僅改變了他們的藝術實踐,更改變了其為人處世之道與職業發展軌跡。
勞力士致力於匯集世界各地的藝術人士,推動導師與門生締結深厚連繫,勞力士藝術節等精彩盛會正是此理念的生動例證。
勞力士藉由創藝推薦資助計劃,在全球各地扶植並資助建立起一個跨世代的藝術社群,其卓著貢獻毋庸置疑。
二十年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的影響力有增無減,彰顯品牌對藝術交流的不渝信念,以及矢志推動知識薪火相傳的決心。
關於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
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於 2002 年成立,以襄助寶貴知識代代相傳為使命。計劃的理念主張藝術是一個綿延不斷的整體,是數代人豐富經驗的薈萃,所有藝術家皆受惠於前人的智慧結晶。勞力士秉承品牌尊崇傑出個人成就的傳統,為才華橫溢的藝壇 新秀提供寶貴機會,令其與各領域藝術大師結為師徒,在一定時間內接受一對一 指導、進行創意合作。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涵蓋領域包括建築、舞蹈、電影、 文學、音樂、戲劇及視覺藝術。在其他領域或跨領域中亦有機會進行「開放領域」的指導,指導時段會按各門藝術領域交替分配。
蜚聲全球的導師傾注寶貴時間與出眾才華,襄助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他們分別是:大衛・阿賈耶爵士(Sir David Adjaye)、艾爾・安納祖(El Anatsui)、瑪嘉烈・艾活 (Margaret Atwood)、約翰・巴德薩里(John Baldessari,已故)、達哈・班・哲倫(Tahar Ben Jelloun)、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已故)、派提斯・夏侯(Patrice Chéreau,已故)、大衛・齊柏菲爵士(Sir David Chipperfield)、米雅・哥圖(Mia Couto)、艾方素・卡朗(Alfonso Cuarón)、哥連・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已故)、安・德麗莎・迪・姬爾斯美嘉(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奧立佛・愛利亞森(Olafur Eliasson)、布萊恩・伊諾(Brian Eno)、漢斯・麥努斯・安森柏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已故 )、柏娜汀・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威廉・科西(William Forsythe)、史提芬・費雅斯(Stephen Frears)、 吉爾伯托・吉爾(Gilberto Gil)、菲力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艾力謝路・高沙里斯・依 拿 力 圖(Alejandro G. Iñárritu)、彼得・荷爾爵士(Sir Peter Hall,已故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麗碧嘉・康(Rebecca Horn)、薩克・胡辛(Zakir Hussain)、賈樟柯、鍾·祖娜絲(Joan Jonas)、安尼詩·卡普爵士(Sir Anish Kapoor)、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依利・基利安(Jiří Kylián)、安・拉卡頓(Anne Lacaton)、羅拔・利柏殊(Robert Lepage)、林懷民、菲莉達・萊(Phyllida Lloyd)、史碧・李(Spike Lee)、林-曼紐・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已故)、華特・默奇(Walter Murch)、奧哈・勒赫林(Ohad Naharin)、美娜・拉兒(Mira Nair)、尤蘇・安多爾(Youssou N’Dour)、潔西・諾曼 (Jessye Norman,已故)、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姬絲桃・派特(Crystal Pite)、阿歷斯・羅曼斯基(Alexei Ratmansky)、戴安・韋芙絲(Dianne Reeves)、佳雅・沙維雅荷(Kaija Saariaho)、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彼得・謝勒(Peter Sellars)、阿爾巴羅・西薩(Álvaro Siza)、渥雷・索因卡(Wole Soyinka)、朱莉・泰摩(Julie Taymor)、勅使川原三郎 (Saburo Teshigawara)、 珍 妮 花・蒂 普 頓(Jennifer Tipton)、 柯 姆・托 賓(Colm Tóibín)、凱特・霍克(Kate Valk)、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嘉莉・美・雲斯(Carrie Mae Weems)、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張藝謀、平查斯・蘇嘉文(Pinchas Zukerman)及彼得・尊托(Peter Zumthor)。
勞力士簡介
享譽全球的精良品質與精湛工藝
勞力士為瑞士綜合獨立製錶商,總部設於日內瓦,品牌以精良品質與精湛工藝享譽全球,成為卓爾不凡與優雅尊貴的象徵。其腕錶的機芯均獲瑞士官方天文台認證(COSC),並就精準度、動力儲備及可靠性方面進行一系列內部測試。綠色印章是頂級天文台精密時計的象徵,證明每一枚勞力士腕錶均成功通過勞力士實驗室自定標準所進行的測試,獨立的外部機構亦會定期驗證。每一枚勞力士蠔式腕錶上均有「Perpetual」(恒動)的字樣。這不僅是一個鐫刻於錶面上的字樣,更是一個哲理,它承載著企業願景及價值觀。
企業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正是推動公司發展的動力與宗旨。勞力士繼而在腕錶發展上屢創先河,成功推出多項重大創新發明,如於1926年問世的蠔式腕錶,為史上第一枚防水腕錶,以及1931年發明的自動上鏈恒動擺陀。迄今為止,勞力士已經註冊了六百多項專利。品牌在瑞士設有四座廠房, 設計、研發及生產勞力士腕錶的大部分零件,從金合金的鑄造,到機芯、錶殼、錶面及錶帶的加工、打磨、組裝和修飾,皆由品牌獨立完成。品牌亦積極支持文化藝術的發展,鼓勵體育及探險活動,並致力於環境保護,關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