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士與「藍色使命」計劃
繼往開來
對勞力士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而言,地球就是一個天然實驗室。1930年代起,他開始以極端地帶作為Oyster Perpetual(蠔式恒動)腕錶的測試場所,並支持深入未知領域的探險家。在二十一世紀,探險從最初純粹的探索發現,逐漸成為保護自然界的方式。
對勞力士而言,「Perpetual」(恒動)不僅是一個鐫刻於錶面上的字樣,它象徵著漢斯・威爾斯多夫始終追求卓越的願景與價值觀,也體現了勞力士突破界限與創造美好未來的決心。勞力士秉承漢斯・威爾斯多夫的精神,致力於「保護地球,恒動不息」,促進地球的永續發展。
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
藉著「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勞力士與重要人士及關鍵組織攜手合作,幫助他們尋找應對環境挑戰的解決方案。目前,此計劃迄今包括加強與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的合作、「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以及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
國家地理學會
勞力士自1954年起支持國家地理學會的探險活動,資助探險家前往地球上鮮為人知的地區,記錄正在發生的變化,了解環境變化對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影響,並制定解決方案。2019年4月至6月,考察團隊前往珠穆朗瑪峰進行科學考察,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支團隊由30多位科學家組成,部分隊員來自尼泊爾特里布萬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他們成功建立了自動化氣象站網絡,其中一座海拔高達8,400米(27,600呎),是全球最高的氣象站。這些氣象站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氣象數據,幫助科學家預測冰雪氣象。團隊收集了冰芯、雪及沉積物樣本,送往美國緬因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ine)進行分析。
繼2019年前往珠穆朗瑪峰進行科學考察後,2021年,科學考察團隊前往安第斯山脈南部的圖蓬加托火山(Tupungato Volcano)旨在於山頂下方建立南半球和西半球最高的氣象 觀察站。這項由國家地理學會主導的探險活動,於2月19日至3月5日期間進行,是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的一部分。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人口逾560萬,城市供水依賴包括圖蓬加托火山的安第斯山脈南部的水塔。此水塔被認為是南美州最脆弱的地方。建立在海拔6,505米位置的新氣象站將進行資料搜集、氣象建模分析及水資源管理。國家地理學會於2019年12月在海拔較低區域建立了氣象站,包括一個位於聖地亞哥(Santiago)東北70公里的阿空加瓜河(Aconcagua)流域上游,海拔4,400米處的氣象站及兩個位於圖蓬加提托(Tupungatito)火山附近,海拔4,400米和5,750米處的氣象站。新建的氣象 站將與這些氣象站聯合開展工作。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創立於45年前,旨在紀念世上首款防水腕錶——勞力士蠔式腕錶問世五十週年。憑藉此獎項,勞力士支持傑出人士打破疆界,藉由創新計劃拓展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致力於環境保護,保育物種及棲息地,促進人類福祉。自此獎項設立以來, 已有150位傑出人士榮獲大獎,影響深遠。據估計,全球各地共有500萬人受惠於大獎得主的計劃:至今已累計種植了1,800萬棵樹木;保護了34種瀕危物種,以及26個主要生態系統,其中包括57,600平方公里的亞馬遜熱帶雨林;發現數以百計的新物種;完成16項艱鉅 的探險活動;並研發了48種能夠廣泛運用的創新技術。
「藍色使命」計劃
著名海洋探險家絲維雅・艾爾(Sy lvia Earle)自1982年起擔任勞力士代言人,在2009年憑藉「致力於推動全球變革」獲頒TED大獎之後,她發起了「藍色使命」計劃。2014年,勞力士與「藍色使命」計劃攜手合作,實踐保護海洋的承諾。
「藍色使命」計劃旨在建立名為「希望點」(Hope Spots)的全球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簡稱MPA)網絡。這些希望點是指對於物種保護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海域,或是當地群體非常依賴健康海洋環境生存的地方。此計劃力求在全球社區掀起保護海洋的浪潮,推動當地居民進行變革。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的面積,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如今卻陷入困境。商業捕撈已導致多種魚類數量減少90%;將近一半珊瑚礁已經消失或者面積銳減;出現了數以千計的「死亡區域」。
「藍色使命」計劃致力在2030年前把全球三成的海洋面積納入保護區,這也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 IUCN)針對保護海洋環境所呼籲的目標。在勞力士的支持下,「藍色使命」計劃將竭力保護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惠澤後世。
「藍色使命」計劃如何運作
個人、地方政府或社區組織可瀏覽「藍色使命」計劃網站(mission-blue.org),詳盡填寫申請表,提名某個地區成為「希望點」。申請將由「藍色使命」計劃團隊進行評估,然後提 交給由海洋科學家及政策專家組成的希望點理事會(Hope Spot Council)。理事會每年舉行三次會議。
若想申請成功,必須證明申請已獲得社區及保育組織支持,並且選出能夠在科學及政策 層面上代表所提名地區的人士或組織擔任「大使」(Champion)。「大使」將推動研究計劃,同時協調「希望點」的工作,與政府、企業及社區領袖會面,舉辦宣傳活動,並邀請不 同年齡層的兒童參與行動。
當某個海域經理事會獲批成為「希望點」之後,當地社區便開始制定啟動計劃,從而將該海域推向全球舞台,讓大家意識到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並自下而上向決策者施加壓力,推動建立海洋保護區。
未受保護的海域或者需要採取更多行動的海洋保護區,均可以設立「希望點」。此外,即使剛開始沒有受法律的保護,只要當地社區團結一心,便能達成最終目標,設立一個合法的海洋保護區。
源自12年前保護海洋的理念,「藍色使命」計劃如今擁有位於加州的員工團隊、多元化的董事會、科學諮詢委員會以及廣泛的合作夥伴聯盟。
「藍色使命」計劃如何發揮影響力
2009年以來,全球範圍內共設立了130多處「希望點」,其中僅2019年就設立了21處。「藍色使命」計劃現在直接與超過69個國家的社區展開合作,致力恢復並保護當地獨特的海洋環境,同時通過紀錄片、社交媒體、傳統媒體以及Esri ArcGIS可視化地圖等工具,進行相應的宣傳活動。
12年來,「藍色使命」計劃亦與當地合作夥伴及科學家合作,進行了30次考察,將收集的數據製作為生態發現、保育挑戰及尖端科學相關的視覺化內容,從而在「藍色使命」數碼平台展示分享,協助宣傳保護海洋的重要性。
2019年,「藍色使命」計劃開展了三次考察活動,探索加利福尼亞灣(Gulf of California)、 馬爾佩洛島(Malpelo Island)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ágos Islands),同時在科學家、社區領袖及捐助人士的見證下,投入大量時間進行水底觀察和拍攝。考察期間,「藍色使命」計劃通常會安排與當地政府及社區領袖會面,了解科學研究計劃並共同主持社區活動。
「希望點」範例
加利福尼亞灣
2009年,加利福尼亞灣入選首批「希望點」。艾爾博士的團隊悉心考察當地海洋資源狀況,研究保育活動對鯊魚數量的影響,並與當地漁民、社區團體及決策者緊密合作,促進恢復海洋環境。通過管制捕魚活動,普爾莫角海洋公園(Cabo Pulmo Marine Park)的海洋生態系統得到顯著恢復。「藍色使命」計劃在該地區的「希望點大使」占士・啟尋(James Ketchum)表示:「自1995年該地區首次設立禁漁期以來,鯊魚數量增加 了400%。」 啟尋在加利福尼亞灣研究鯊魚已有二十多年,是非牟利組織Pelagios Kakunjá(公海保護)的研究負責人,Pelagios Kakunjá為海洋公園的設計與擴張提供技術資訊。
啟尋表示:「隨著魚群數量不斷減少,墨西哥當地漁民原本的生計已經逐漸消失,因此他們加入垂釣愛好者及保育組織的行列,轉而支持更具遠見的計劃,希望最終能幫助恢復加利福尼亞灣乃至全球的魚群數量及漁業發展。」
科科斯-加拉帕戈斯水道
作為2020年獲批的「希望點」,這裡有可能成為全球首批雙邊海洋保護區之一。「藍色使命」計劃與其他夥伴攜手,正與厄瓜多爾及哥斯達黎加政府合作建立受保護的水道,令海洋動物能在科科斯(Cocos)群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兩個海洋保護區之間自由遷徙。該地區物種豐富,最新研究表明至少有五種瀕危海洋物種利用這條水道在保護區之間遷徙,包括鯨鯊、棱皮龜、綠海龜、絲鯊和鎚頭鯊。然而如果這些動物離開保護區,就會進入公海,面臨商業捕撈、偷獵和拖網捕撈帶來的嚴重威脅。
「希望點大使」兼「海龜復育網絡」(Turtle Restoration Network)執行理事托德・史坦納 (Todd Steiner)非常樂於看到達成雙邊協議帶來的多種可能。「這推進了我們如何保護高度瀕危的遷徙物種的思考,這些物種不會停留在加拉帕戈斯或科科斯海洋保護區等單一地點。通過擴大這些海洋保護區,並與哥斯達黎加與厄瓜多爾政府以及其他夥伴合作,簽訂首份雙邊保護協議,我們將幫助瀕危物種安全地遷徙到小型海洋保護區之外,並將兩個主權國家的海洋國家公園連接起來,希望這可以成為全球效仿的典範。」
印尼布納肯海洋公園
布納肯海洋公園於1991年成為國家公園,並於2019年當選「希望點」,其蓬勃發展證明了潛水人士如何能夠促進改變,確保當地欣欣向榮而作出的努力。該國家公園位於珊瑚礁三 角區(Coral Triangle)中心位置,其珊瑚種類比夏威夷多七倍,且魚類總數佔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Indo-Western Pacific)已知魚類物種的70%以上。園內擁有8,000多公頃的珊瑚礁、廣闊的海草床及遼闊的紅樹林。得益於積極保護和當地支持,布納肯已成為綠海龜和玳瑁龜的庇護所。這些海龜在布納肯受到保護,牠們通常在布納肯島及附近的西拉丹島 (Siladen)及萬鴉老圖阿島(Manado Tua)築巢。
《海洋地理》雜誌的科學編輯、「希望點大使」亞歷・羅斯(Alex Rose)解釋道:「為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提供庇護所,有助於增加周邊地區的種群數量。藉著擴大布納肯海洋公園的保護範圍,很有可能在周邊區域產生積極的外溢效應,這些地區的居民與生活在現有公園範圍內的居民一樣,十分依賴這些海洋資源。」
絲維雅・艾爾──高瞻遠矚者
自1970年起,絲維雅・艾爾的探險旅程一直與勞力士密切相關。
作為「藍色使命」計劃的總裁兼聯合主席,艾爾無愧於《紐約時報》賦予她的「深海女王」之名。身為海洋學家、探險家,講師,艾爾曾出版超過225本著作,她畢生致力於海洋保護事業,不論是作為實地研究科學家、政府專家,還是企業或非牟利組織的董事。艾爾擁有杜克大學博士學位以及30個榮譽學位,她曾任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首席科學家,也是國家地理學會常駐探險家、深海勘探與研究公司(Deep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c,簡稱 DOER)創辦人。1970年,艾爾帶領一隊潛航員參與美國政府的「玻隕石二號」(Tektite II) 研究計劃,在海底實驗室居住整整兩星期,嘗試了解海洋生態以及在海底生活對人體的影響。1979年,她身穿JIM耐壓潛水衣潛進太平洋水面以下381米(1,250呎),創下自由下潛世界紀錄。
致力保護海洋
勞力士同樣通過各類合作及贊助項目致力保護海洋。其中包括支持勞力士大獎得主 芭芭拉・卜洛克(Barbara Block)、愛瑪・甘普(Emma Camp)、雲妮・豪澤曼(Vreni Häussermann)及畢・諾文(Brad Norman)等人士,以及水底世界獎學金學會(Our World-Underwater Scholarship Society®)等全球海洋科學家網絡。勞力士亦攜手摩納哥藍色倡議(Monaco Blue Initiative),匯聚一眾專家、決策者、企業家、當地及國際非政府組織,就目前及未來海洋管理與保護面臨的挑戰,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勞力士亦大力支 持個人探險活動,例如2010年勞力士極地之下深海探險活動(Deepsea Under the Pole by Rolex)以及2017年極地之下III(Under The Pole III)探險活動。此探險隊旨在探索從北極到南極的各個海洋,深入了解氣候平衡、生物螢光,尤其是水深30米至150米之間的中光層珊瑚生態系統,同時改進水底探險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