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
近一個世紀以來,勞力士不斷支持探險先鋒,竭力衝破人類極限。隨著世事變動,勞力士將探險從最初純粹的探索發現,逐漸轉為保護地球的方式,矢志支持傑出人士及組織運用科學了解當今環境挑戰並制訂解決方案。
品牌於2019年推出「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計劃,進一步彰顯其承諾。計劃初期著眼於以下三方面:透過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支持傑出人士為創造美好未來獻力;參與「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守護全球海洋;以及攜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現狀。
如今,「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仍不懈深化與前瞻之士的合作,其中包括開展「極地之下」(Under The Pole)探險活動,突破水底探索的極限;聯合同一海洋基金會(OneOcean Foundation)與鯨魚座(Menkab)組織,保護地中海鯨類動物的多樣性;贊助水神天然井考察(Xunaan-Ha Expedition)計劃,勘測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洞穴的水體質量;支持B.I.G探險隊於2023年遠赴北極,採集北極面臨的威脅的相關數據;助力冰雪之心(Hearts In The Ice)組織,收集北極氣候變化資訊;以及攜手摩納哥藍色倡議(MonacoBlue Initiative),薈聚眾多專家,共同探討海洋保護的解決方案。
同時,勞力士傾力提供獎學金與補助金,經由水底世界獎學金學會(Our WorldUnderwater Scholarship Society)、勞力士探險家會資助計劃(The Rolex ExplorersClub Grants)等,支持組織及倡議培養下一代探險家、科學家及保育專家。
繼往開來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RAE)於1976年由勞力士時任執行總裁安德烈・J.・海尼格(André J. Heiniger)先生創立,
旨在紀念世上首款防水腕錶——
勞力士蠔式腕錶面世五十週年。此獎項原意是一次慶祝活動,
但鑑於國際間反應熱烈,因此勞力士決定將此作為一項長期計劃延續至今。
歷年來,此獎項共支持155位大獎得主,
他們在世界各地作出重大貢獻,致力改善大衆生活,保護地球。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自創立以來, 一直體現品牌回饋社會的決心, 這份精神與「保護地球,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計劃一脈相承。海尼格先生表示:「我們設立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全因我們堅信企業有責任積極改善地球生活, 並宣揚我們所珍視的價值觀, 包括精良品質、獨創性及堅毅決心,而最重要的就是創建精神。」
捍衛地球
對勞力士創辦人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而言,地球就是一個天然實驗室。1930年代起,
他開始以極端地帶為腕錶的測試場所,
並支持深入未知領域的探險家。
然而,世事變動,探險領域亦改弦易調。21世紀,勞力士將探險從最初純粹的探索發現,
逐漸轉為保護地球的方式,
並於2019年推出「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進一步彰顯其承諾。
該計劃支持眾多活動,其中包括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與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Geographic Society)的深入合作,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 以及參與絲維雅・艾爾(SylviaEarle)的藍色使命(Mission Blue)計劃, 通過「希望點」(Hope Spots)網絡保護海洋。
獨特計劃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與其他獎項 和資助計劃不同的是,
其宗旨並非表彰昔日成就,
而是推動全新或正在進行的項目。此獎項不設任何學術或專業要求,亦無性別或國籍限制,
申請者只須年滿18歲,
即可報名角逐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此獎項使許多無法獲取傳統資助的人士
得以籌集資金並獲得認可。
報名申請語言為英文、簡體中文或西班牙文。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評選標準及獎賞
能否獲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關鍵在於項目是否惠及人類或地球、
是否具有前瞻性,以及候選人是否具有實踐項目的技能和決心。
大獎主要涵蓋以下領域:
環境保護、科學醫療、應用科技、文化傳承及探索發現,
但過往亦不乏上述指定領域之外的項目奪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評審考量準則包括這些項目的原創性、 其對社會的影響力以及申請者的創建精神。
兩年一度的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將選出五位大獎得主。各人可獲得獎金推行落實項目, 更可加入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的社群, 與往屆的大獎得主攜手合作。
如何遴選大獎得主
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由勞力士日內瓦總部團隊負責管理。所有申請均由研究人員進行分析,
再由相關領域的專家協助評選優秀計劃。
(自1976年創立以來,
已有約35,500人申請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 申請者會經獨立的跨學科
專家評審團加以評估。每屆大獎的評審團也會變更,
成員通常包括:保育專家、醫生、教育家、革新者、
探險家及科學家。前任評委包括艾德蒙・希拉里爵士(Sir Edmund Hillary)及田部井淳子(Junko Tabei),
二人分別於1953年及1975年成為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首位男性和女性。
其他評委包括:國際環境保護倡導者尤蘭達・卡卡巴德斯(Yolanda Kakabadse)、
太空人兼前國際太空站指揮官基斯・夏飛(Chris Hadfield)、知名遺傳學家史提夫・鍾斯(Steve Jones),
以及曾於1981年及2012年兩度參與評審工作的傑出海洋學家兼探險家絲維雅・艾爾(Sylvia Earle)。
多元項目
1976年起,
共有155名女性和男性獲選為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
這些先鋒來自世界各地並擁有廣泛的技能。
大獎得主包括:考古學家、建築師、教育家、工程師、企業家、 探險家、電影製作人、地質學家、醫生、微生物學家、登山家、 物理學家、靈長類動物學家、社會學家、獸醫及野生動物學家。
大獎影響
大獎得主的項目裨益社會良多。不少項目與環境直接相關,
至今已累計種植2,300萬棵樹木;
保護43種瀕危物種及30個主要生態系統,
其中包括57,600平方公里的亞馬遜熱帶雨林;
發現數以百計的新物種;完成18項艱鉅的探險活動;
並研發了48種能夠廣泛運用的創新技術。
過去46年來,大獎得主的獲獎項目已惠及全球數百萬人。示例如下:
馬克・肯德爾,2012年得主
澳洲生物醫學工程師馬克·肯德爾教授(Mark Kendall)革新疫苗,
發明了一種低成本的疫苗貼片——「納米貼片」(Nanopatch),
這種疫苗貼片無需注射針頭或冷藏。他還研發出一系列低成本的微型穿戴式醫療設備,對抗致命疾病,拯救萬千生命。
他創辦的WearOptimo公司研製的醫療設備旨在預警心臟病或脫水症狀等緊急事件。
肯德爾是一位碩果累累的發明家,至今已有100多項專利加身,
在其專業領域中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米歇爾・安德烈,2002年得主
法國生物聲學科學家米歇爾·安德烈(Michel André)在全球海洋中安裝監聽網絡,
揭示人類的噪音污染對鯨魚等
依賴聲音生存的海洋生物
以及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他的設備有助於監測各種各樣的聲音,
從而在地球上的生命遭受威脅時發出警告。近年來,他不斷拓展監聽網絡,
將其延伸至各類陸地生態系統,
如原始雨林和沙漠,以及南北極海底。
安德魯・巴斯塔勞斯,2016年得主
安德魯・巴斯塔勞斯(Andrew Bastawrous)是一位出生於英國的埃及裔眼科醫生,
他奇跡般地使成千上萬的
非洲及亞洲弱勢群體重見光明。巴斯塔勞斯是Peek Vision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該公司運用智能手機技術從根本上提高了偏遠地區患者獲得眼科治療的機會。
他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開展工作,
為視障人士提供先進的視力診斷。他設計的視力檢測應用程序「Peek Acuity」已獲醫療設備認證,
可在150多個國家使用。
雲妮・豪澤曼,2016年得主
雲妮・豪澤曼(Vreni Häussermann)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智利海洋生物學家,
她領導了一系列探險活動,
從而探索並記錄存在於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亞的獨特生命形態及生態系統。多年來,她不懈探索,
終於在巴塔哥尼亞的峽灣中發現了前所未見的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態系統。
豪澤曼不斷宣傳她的發現成果,
力求提高公眾對於保護海洋的意識,並鼓勵他們參與其中。
她的目標是說服智利政府建立一個環巴塔哥尼亞的海洋保護區(MPA)網絡。
小勞利・古倫,2004年得主
小勞利・古倫(Laury Cullen Jr.)是一位巴西林業工程師及保育專家,
畢生致力於保育工作,
通過發起社區參與活動,拯救瀕臨消失的大西洋森林及其中的野生動物。
三十年來,他動員當地小農及地方政府官員共同建立了十多個林木苗圃。
這些苗圃孕育了400多萬棵樹苗,
可重新種植成2,000多公頃的森林片區及野生植被連廊,
讓野生動物可沿走廊通行,從而保障其未來的生存環境。
他還使當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了18%。
安德魯・麥戈尼格,2008年得主
英國火山學家安德魯・麥戈尼格(Andrew McGonigle)
開發了一個火山爆發預警系統,
令居住在活火山附近的人們更加安全。借助一系列可預測火山爆發時間的先進科學感應器,
他的試驗從意大利山脈延伸至
智利安第斯山脈及太平洋火山帶。最近,他獲得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工程師的邀請,
開始致力於探查月球上水源的豐沛程度,
並深入對太陽系演化的理解。
歷屆大獎得主皆是地球上各領域的先鋒及守護者, 有望改變未來。新一屆獲獎者將延續勞力士創建傳統及基本價值觀, 不斷突破極限。